符洪芝于1984年出生于遂溪县城月镇坡头桥村的贫苦农家,上有姐姐,下有弟妹,家境清贫。刚满周岁时,小洪芝一次发高烧服药,过了不久,变得不能站立,后来确诊为小儿麻痹后遗症。 说起洪芝,她的父母心情非常沉重,从小洪芝就非常独立。7岁时,小洪芝坚持着左手拄凳子,右手撑右腿,每天爬行最少4次前往离家300多米远的村校读书。后来因残疾无法上初中,只好呆在家里一边自学文化课,一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。未到就业年龄,符洪芝便要求父母给她找份合适的工作帮补家计,后来到了一家工厂做手工。符洪芝十分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。她进厂后虚心、守纪、勤学,很快便熟练了工种,成为厂里的骨干、生产能手。 朝九晚五的工作让符洪芝的生存有了基本保障,但在她的心里,却希望自己能活得更精彩些。工作之余,符洪芝喜欢读书,尽管她只有小学文化程度;此外,她还喜欢体育运动,虽然自己很少有机会能参与其中,但女孩子很少过问的足球、篮球等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,符洪芝却看得津津有味。 2004年3月,一次由省市专家共同举行的残疾运动员招收改变了符洪芝的一生。由于上身健全、挺直、强壮,双臂拉力很强,符洪芝幸运地被选拔参加省残疾人射箭队训练。回顾几年来的体育运动,符洪芝说,她人生的最大机遇和最大考验都是射箭。开始训练时洪芝经常双臂红肿,抬不起来,疼痛难忍。也曾经想过放弃,但父母却鼓励她说,困难再大也比童年时爬行好得多,总有一天会苦尽甘来的。 让符洪芝意想不到的是,2005年,残疾人运动队在当地选拔队员时,射箭队的教练一眼就看中了性格爽朗、身体素质较好、能吃苦、有韧性的符洪芝。 当残疾人运动队向符洪芝发出邀请时,符洪芝一口就答应下来。她离开了工厂,拿起了从未摸过的弓箭。 训练仅1年,符洪芝就在全国比赛上展露头角,拿到了1枚银牌,这让符洪芝备受鼓舞。 成为一名运动员后,符洪芝感觉自己就像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。“我看到自己在一天天进步,我会向一个又一个新目标挑战。”符洪芝说,尽管也感到训练很辛苦,但她喜欢这种生活。 北京残奥会上射箭比赛女子个人反曲弓坐姿1级/坐姿2级决赛上,符洪芝以优秀的成绩摘得了银牌,在射箭女子团体反曲弓-公开级比赛中,和搭档萧彦红一起获得了此项项目的金牌。 对,符洪芝终于“苦尽甘来”,沉甸甸的金牌就是对她奋斗足迹的最高褒奖。父亲说,这是他们一家人无限的安慰、无比的荣幸。金牌已然在手,而奋斗永不停步。
|